泥石流对旅游景区的影响_泥石流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有哪些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泥石流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地质旅游保护地质灾害景观的旅游价值
2.四川九寨沟景区临时关闭,关闭的原因是什么?
3.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资源遭受损害的原因包括
地质旅游保护地质灾害景观的旅游价值
1.地质灾害景观的旅游价值
地质灾害潜在风险分析
滑坡风险隐患
滑坡是指在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和人工削坡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滑下斜坡的自然现象。它通常被称为登山,山体崩塌,地面滑动和土壤滑动。
滑坡的发生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有关。河岸边坡、工程建筑边坡地段、地质构造带、泥岩等岩土分布区、暴雨频繁区或异常强降雨区等区域易发生滑坡。
要降低滑坡的风险,滑坡的防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消除和减少水的危害。通过水平钻孔、垂直钻孔排水、竖井抽水等方式排干地下水,防止岩土软化、溶解、分解,减少水的冲刷和波浪冲击。
2.地质灾害景观的旅游价值是什么
地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石油、煤炭、矿产、能源等行业从事地质勘探、地质研究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去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等职业。
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地质勘探、工程技术和地质调查。地质勘探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非地质勘探和检测,确定适宜的持力层,确定基础类型,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指在矿产普查中发现工业矿床,并对某一地区的岩石、地层、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
地质专业出来干什么?
地质学是一门理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地质基础工作技能、地质科研和计算机应用、外语交流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培养基础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研或教学工作,在海洋、石油、地质矿产、珠宝、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学习GIS原理、地学概论、水文地质学、遥感与GIS、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勘探、普通岩石学、沉积物分析、大地构造学、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
3.地貌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1)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沙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滨海景观等。
(2)水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海岸和各种泉水。
(3)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各种野生动植物和海洋生物。
(4)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
(5)气候旅游资源,如夏寒度假村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亚热带度假村。
(6)天气气象旅游资源,特色天文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峨眉大佛s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很少见但经常出现。
(7)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山清水秀、怪石嶙峋、泉水飞瀑、阳光灿烂的海滩、宜人的气候、珍禽异兽、美丽的花草等景观组合在一起,往往形成风格各异的著名景点,成为人们观光、避暑、疗养和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2018年6月28日夜,九寨沟景区官网发布通报:近日,九寨沟县出现持续强降雨,6月25日夜,九寨沟景区爆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阴雨天气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发布四级气象风险预警,国土部门将发布二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这意味着景区安全风险较高。
:2010-2010年,毕业后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员工作。我2年后可以评助理工程师,6年后可以评工程师,12年后可以评高级工程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还可以担任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负责人、地质单位下属部门负责人、地质单位负责人或总工程师等技术管理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进入土地管理与地质环境监测部门,刚开始可以担任乡镇国土所、区县国土局地质环境科、地质环境监测站、省市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毕业生可在地矿、有色、交通、城建、环境、地震、矿山、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工作。
4.景区地质灾害
平原:适宜种植,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制约小,生产规模大。
丘陵:有一定坡度,可以根据需要改造成梯田,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它们适合种植果树和茶叶,也适合放牧。
山区:地形起伏大,对农业制约大。一般只能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高原:塬面宽广,可以发展畜牧业,也可以适当发展种植业。
盆地:水热条件好可以发展水果种植。如果盆地内部地形平坦,比如中国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可以发展种植。
5.地质灾害景观的旅游价值有哪些
原地面是施工前地面的原地面标高。原地面测量主要是为了工程后期的体积测量和沉降。可以通过原始地面和待建表面之间的关系来绘制横截面或计算待填或待挖的体积。也可以用来核对设计院给的体积或者他们给的标高。所以前期的原始地面调查对于一个项目的整体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四川九寨沟景区临时关闭,关闭的原因是什么?
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又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
1,突发性破坏:自然界的某些突发性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等。
2,缓慢性破坏:自然界的风化作用、溶蚀作用、侵蚀作用、氧化作用、风蚀作用、流水切割作用、地球板块移动、温度变化和潮湿以生物的生命规律等,都会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
(二)人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大大超过了自然风化的破坏程度。按破坏的根源可分为战争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开发经营性破坏和旅游者的破坏。
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主要可采取的措施:
(1)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注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对于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如室内展览馆、隔离装置等。因条件限制不宜采取类似措施的,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和修缮。
(3)为了防止由于旅游者方面的原因而对旅游资源可能带来的危害。
①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环境容量饱和给旅游资源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②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供游人观赏的珍稀动植物等,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游人触摸攀爬。
③对于违反有关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罚款乃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4)对于旅游者以外的其他人为原因,如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等造成的破坏,除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外,还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实际上,宣传和立法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分派和落实有关执法和保护工作的责任。
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九寨沟景区只能临时关闭,以保障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持续较长时间的暴雨,四川已启动I级防汛应急响应。据悉雅安、眉山和乐山以及成都等多个地区都会持续大到暴雨。在这种情况下,景区因为有很多的瀑布等景观,难免会水流很急。因为是山区,为了防止落石或者小范围内的泥石流,为了游客的安全,四川九寨沟才会临时关闭。九寨沟景区称,因为持续暴雨天气,目前景区有很多的线路已经被水淹没,不仅如此,在九寨沟的县漳景区河水超过了预警线,而且道路被洪水淹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开放景区无疑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悉,四川新一轮的天气预警当中明确了未来几天四川大部分地区将持续暴雨,尤其是巴中达州降雨量会非常的大。目前,四川已经出现了一些地区有泥石流,道路被冲垮的现象。不仅飞机不能按时起飞降落,连一些公共交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四川境内的培江以及沱江水流已经到达了最大值。目前,虽然四川大部分地区的降雨还在持续,但也要预防之后的地质灾害,因为地质灾害是滞后的,虽然目前没有大范围的地址灾害,但不代表降雨结束后没有地质灾害,还是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九寨沟县漳扎景区因为强降雨就曾经发生过山石等地质灾害事故。此次事故中有两辆旅游大巴车遇到了山石地质灾害,被滚落的石头砸中。此次地质灾害已经造成了1人死亡,6人受伤。可见目前四川九寨沟关闭景区的决定是正确的,是为顾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着想的。
旅游资源遭受损害的原因包括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的基础,我们要保护好景区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创造一种和谐的旅游环境,没有和谐的旅游环境就谈不上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护地质景观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地质循环。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一、地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建设中缺乏灾害预防性措施
由于不了解历史灾害又无防灾意识,山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着盲目建设的现象。不少沟谷在中下游特别是沟口建有旅游设施,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质大量淤积的地方。沿沟谷建设一些休息亭等设施,由于缺乏挡护等措施,当泥石流或崩塌等发生时这些建筑物就会被毁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在文化内涵开发不足,没有整体开发意识,灾害旅游资源与普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与长远文化发展趋势整合不足;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人们文化需求提高的趋势,综合服务设施不足;开发主题没有震撼力。
2.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在地震遗址中开发旅游资源,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的问题。旅游地质景观常常与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动植物等伴生,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质旅游的观赏性更突出。地质遗迹展示过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自然生态因素;另一方面,也难以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学与景观学相关的原理,与生物多样性展示,景观多样性展示等有机协调,并尽可能使地质灾害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地质旅游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如果环境保护不好,治理不好,无法给人以休闲、观光、欣赏的功能。地震旅游景区给游客呈现的是另一种旅游,也许是一种狼藉的状态,是一种凌乱不堪的情景,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其环境的保护以及景区环境和谐发展。
3.地震意识淡薄
在地震灾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开发利用不设防,没有地震常识教育的设施和标示等问题。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于地质灾害的损失方面也是一种内因。在地震区开发旅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经历了地质灾害后,很多山体处于活动状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开发旅游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对于进入地质灾害景区的游客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并在景区设置地质灾害发生的安全保护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质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底蕴挖掘不够
主要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对消南海地震灾害旅游资源开发、对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灾害资源开发,只停留在一些相对狭义概念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科学文化介绍少,附会文化、虚拟文化介绍多。旅游开发商和导游人员科学素质差。这使得一部分极高品位的灾害旅游资源体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
2.缺乏开发意识
对于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旅游资源没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一种灾难,一种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损失的灾难。许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特别是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未进行开发,绝大多数在设计上根本就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投入了大量资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没有开发利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果我们对于这些灾难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就会让更多的人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重视。如果我们对这些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就会发现其形成、发生的规律,从而更好的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与周围的地质环境协调发展差
旅游地质环境是指以旅游地质资源为基础由地质作用、地质景观与地貌、地理、生物、生态、气候各环境因素与人类旅游活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是供人类休闲、观光、欣赏,从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闲又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人类旅游活动的环境(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大部分灾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没有与普通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没有发挥其整体的规模效益。地质灾害旅游资源虽是另一类的旅游,旨在给人们以警示和教育的意义,但是也要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整合,与周围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达到和谐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景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为保护景区的地质旅游资源一定要做好这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链,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1.修筑拦挡建筑物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质堆积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既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在泥石流流经的沟道上,利用峡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库容的地形修建拦砂坝,拦截泥石流携带的固体物质,过滤大颗粒物质,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防护工程的撞击、磨蚀,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沟域松散固体物质分布区,如滑坡、崩塌分布密集的沟谷段,修建梯级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坝逐级回淤稳固滑坡脚,同时调节沟道纵比降以削减泥石流能量。对泥石流补给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确有必要可采取挡土、排水等专项工程治理。对以片蚀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采用农林措施固坡。
3.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坡体岩土体的软化作用。对必须穿过滑坡区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严格的防渗漏处理;避免在滑坡区内修建蓄水工程;对滑坡区地表做防渗处理;防止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等。
4.排导工程
在泥石流通过城市等重要保护目标区河道段,加高加固两岸河道,减小河道弯度,疏掏拓宽河道,设置潜坝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于泥石流安全通过,输入到下游河道中。对跨河建筑物进行改造留足排洪断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过跨河建筑物,而不致发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农业、林牧业技术,对沟域内泥石流的产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土壤、石块)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进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或削减地表径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二)增加宣传的力度,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游人等了解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减灾防灾的意识。重视旅游地内部的工作人员心理防范机制培育,改进内部工作旅游地应制订减轻风险和防止损失的规划以及风险善后规划。重视救灾工作,力争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实综合防救措施,加强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营救能力。发生损失时,在实行保险的责任范围内监督采取迅速而适当的解决措施或进行保护以缩小损失的影响(袁红,2003)。
(三)加大地震旅游的开发
在地质灾害旅游中最主要的是地震旅游。目前,地震旅游在中国基本上是刚刚起步,为发展中国地震旅游事业,地震工作者和地震、文物等有关部门应首先对中国现存的各种地震遗迹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考察对其旅游功能做出评估,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为旅游部门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地震旅游区和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地震旅游的品种。旅游部门应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地震旅游事业的发展,将地震旅游摆上议事日程,首先应加大地震旅游的宣传力度,让国内外广大游客充分了解中国地震旅游的内涵和特色。在风光旅游中可适当增加地震旅游项目和内容,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介绍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背景时,应与“地震”结合起来,也可组织专项地震旅游,组织游客到震区作地震旅游、考察;在地震遗迹较集中的地震废墟如唐山、云南丽江等地可建立地震公园。此外,还需要培训导游人员,让他们学习地学科技知识,提高地震旅游的导游水平。
地震旅游是集旅游、考察、探索、科普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会给人以新鲜感,会引起人们对地学旅游的更大兴趣。中国地震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有待我们去开发、去挖掘。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地震旅游事业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广阔的前景,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震旅游将会成为21世纪的热门旅游。
(四)划定危险区,分区预防
各级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应聘请具有相应资格和资质证书的专业机构来编制防治潜在地质灾害的规划,并将其作为该开发区旅游开发规划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绘制旅游区地质灾害图,同时将存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和其他区域进行分区,并据其危险性大小的评估,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3个级别,在危险区边界上设立明显标志;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应禁止从事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种旅游开发活动,如开挖、设施建设或破坏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针对各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区不同类型的潜在地质灾害,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现状,并考虑到旅游风景区游览观赏和游人活动的特点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危险区,重点监控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需要水文、环保、地质、气象等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防止灾害的发生(谢洪忠和杨世瑜,2003)。
(五)严格规范旅游开发活动
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活动是加剧各类潜在地质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必须严格规范各项旅游开发活动,将其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如严格控制污水乱排乱放,加强对天然土壤植被的保护,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游人密度,采用绿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Chen等(2008)指出灾害的预测对于灾难的减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灾害的调查,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借鉴成功的经验,对现在的状况进行检测,从而对未来灾害的情况做出预测。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技术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质旅游地景区内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防灾减灾决策系统。Edbrooke等(2003)同样指出,地理数据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各类潜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中国是一个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经济的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财产安全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减缓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从根本上做到地质灾害的防范和事前管理,就必须从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到场址规划都运用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办法,逐步推行既能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张茂省和唐亚明,2008)。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中国的珍贵的地质旅游资源,创造一个和谐的旅游环境,从而达到地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地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旅游资源遭受损害的原因如下:自然因素包括重大天灾、风化作用、动物性原因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直接损害,如景点破坏、历史遗迹受损等。
人为因素则包括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当地居民的不当行为、旅游业者自身的不当行为等。例如,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可能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如乱涂乱画、破坏植被等;
当地居民在景区内的非法建设、开采等活动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业者自身的不当开发和管理也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损害,如过度商业化、不合理的开发等。
保护旅游资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景区管理和监管等措施。
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又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突发性破坏指的是自然界的某些突发性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等;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界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氧化作用、风蚀作用、流水切割作用、地球板块移动、生物灾害等,例如风蚀、水蚀、日照、白蚁等。
人为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战争破坏、游客不良行为带来的破坏、经济建设不当造成的破坏、政治因素带来的破坏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大大超过了自然风化的破坏程度。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于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如室内展览馆、隔离装置等。
对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应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还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对于违反有关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罚款乃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泥石流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